贾平凹:人到晚年,请过“高配生活”,富养自己 世界快资讯

时间:2023-06-03 12:15:04     来源:凤凰网

人生数十载,如白驹过隙,悄然而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年轻时,我们为了追求“高档的住所,豪华的车子,风光的工作......”,在匆忙中度日,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高配人生。

到了晚年,尝遍生活百般滋味之后,才终于明白:

人这一生,最高配的生活,其实是拥有一个得体的形象、健康的身体、平和的心态、丰盈的灵魂。

贾平凹曾在书中写道:

“人的一生,苦也罢,乐也罢;得也罢,失也罢。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,不能没有月辉。”

世事无常,得失随缘,每个人终其一生,都是在修炼灵魂、完善自我的道路上踽踽独行。

人生后半场,过一天,少一天,余下的日子里,请学会富养自己。

对于贾平凹,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。

一部《废都》,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,余波至今未息,也让他被冠上“流氓鬼才”的称呼;

一部《秦腔》,拿下国内文学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

几十年来,他用一支笔几乎写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,也拿下国内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。

然而大概是小说的名声太大,也太具有话题性,却使得人们常常忽略了他在散文上的才华。

贾平凹对自己有句评价:

我散文第一,小说第二,

书法第三,

诗不入流,没有出版价值。”

大家孙犁回忆读完贾平凹的散文《一棵小桃树》后,凡遇到后者的散文,都忍不住要翻开看看,而且这种看是完全出于自愿的,是很自然的。

孙犁认为贾平凹的散文是:“不拿架子的散文。”

不以才华自傲,不以境遇自尊,不以正确自居:

在他的笔下,客观与主观,都是非常自然的,非常平易近人的。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,不同凡响的。

他的文字,于流畅绚丽之中,略略带有一种山野朴讷的音调,还有轻微的潜在的幽默感

我读贾平凹的小说,常常觉得冲击和震动,然而读其散文,却如同在袅袅起动的风里,在万籁沉沉的夜里,在泉里翻腾的、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。

他把生活中的碎片连缀起来,不炫耀、不张扬,却成为了治愈都市里摸爬滚打人们的一剂“良方”。

时而共鸣:

我本不善言辞,却忙于人际交往;我本喜欢独处,却忙于奔波劳碌,而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得到那能解万丈惆怅的碎银几两,原来这个世界不允许我们内向。

时而受教:

人的一生,苦也罢,乐也罢;得也罢,失也罢——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。

时而动容:

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,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,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,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;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,当老牛木犁疙瘩绳,在田野已经累得精疲力尽,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,那心胸肺腑、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而涤荡干净了。

时而却又哑然失笑:

书案上时常就发现一根头发。这头发是自己的,却不知是什么时候掉的。摸着秃顶说:草长在高山巅上到底还是草,冬一来,就枯了!

人神鬼,天地心。不急不躁,随性过活。于平淡文字中静静铺开,随意捡拾一句,便是回味良久,颇堪玩味。

“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,而被供奉在庙堂里度众生又赋予了意念,这石头就成了佛。”

而今天,我们将贾平凹的散文精粹集结,汇集成一套“平凹三书”,带给大家:

见自己——《自在独行》

见天地——《万物有灵》

见众生——《人生从容》

这也是自1973年至今,首次将贾平凹五十年散文精选汇集,完整呈现:写给每一个在浮华都市里,身心俱疲、困惑止步、孤独前行的你。

随书还将附赠

贾平凹题画书签和3张明信片

为了给予读者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。

我们还与出版社进行沟通,争取到了这套书的限量印章版500份,随机选择其中一本,盖上贾平凹的印章,使这样一套书不仅可观,可读,更多了一份收藏价值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大家追名逐利,步履匆匆,将日子过得如水泥板一样坚硬,时常会觉得焦虑、迷茫、孤独、无助,那么不妨读一读“平凹三书”。

他带来的治愈与能量,超乎想象。

标签:

最新文章推荐